Monday, November 29, 2010

關於鳳梨的稱呼

[2010.11.30] 是下面的一句話讓我有點感覺,我想問題的癥結點在「大多數的原住民族群語言裡,林投和鳳梨同名」這個命題。手頭只有楊再義的《台灣植物名彙》(1982)一書,的確是如此。


平埔族隸屬的大家庭—南島語族

...例如,「林投」這種植物在今日台灣山區很少見,因此轉指形似的鳳梨(噶瑪蘭除外),這樣的語意變化就是上面介紹的暗喻法。...


楊再義《台灣植物名彙》(1982):(此處不列日文、英文,中文僅列一條)
第160頁:
山露兜;林投舅(台,拼音略)、山林投(台,拼音略)。
露兜樹:林投(台);Pagoraayu (排灣)、Pakoriyahu (排灣)。
鳳梨:黃梨(台,Hong-lai)、王梨(Ong-lai,王字加艸頭);Bakuragurari (排灣)、 Pagoraayu (排灣)、Pakura'zzi (排灣)


參考文獻:

潘富俊,....


討論:
1. 不知楊再義的書裡為何會收到排灣語?其因緣?

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
語言:南島語族

[2010.11.30] 這篇講得不明不白的論南島語系的文章,有些語言學的基本概論可以當作一個引子,也許日後對語言學有興趣時可以當作是一個刺激入門的開端。
下列共二篇文章,引自《平埔文化資訊網




平埔族隸屬的大家庭—南島語族
本文講述及簡介南島語族。但細節實在太簡略,簡略到令人很難深究(我不該追究一個推廣網頁能夠包羅萬象...)。

1. 學術界所稱的「南島語族」(Austronesian 或稱 Malayopolynesian)

2. 但是東西南島語言的分界線並不是根據華理士分界線來區隔,而是依據語言的一些特徵來分的:一為東部南島語 (Eastern Austronesian或稱Oceanic),另一則為西部南島語 (Western Austronesian或稱Hesperonesian)。華理士分界線可以當作大部分東西南島語言的分野,除了少數的例外,如隸屬於華理士分界線以東的查摩洛語(Chamorro)和帛琉語(Palauan),它們卻是屬於西部南島語。
3. 對於更深的語言學可以參看「同源詞是語言的DNA—辨別南島語言之間的親屬關係
4.同源詞之間常常有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動,而有了語意上的轉變,有些語意變化的發生是偶然的,但是大部分的語意的轉移是有規律可循的。語言學家根據其變化規律,將之區分成縮小法(narrow)、擴張法(widening)、暗喻法(metaphor)、轉喻法(metonymy)、舉隅法(synecdoche)、轉弱法(hyperbole)、誇張法(litotes)、降階法(degeneration)、提升法(elevation)等等。這些語意轉移(semantic shifts)很有可能會影響我們對於某些同源詞的正確認識。例如,「林投」這種植物在今日台灣山區很少見,因此轉指形似的鳳梨(噶瑪蘭除外),這樣的語意變化就是上面介紹的暗喻法。又如,各南島語普遍指「姑婆芋」一詞,而在台灣除茂林鄉的魯凱方言外都轉指”葉子”,這就是語意轉移中擴張法的例子。


討論:
1. 那個鳳梨引發我的疑問。以姑婆芋來說,還滿合理的(需要更多的證據及揣想),以通用的 "葉" 以名之,廣而及之所有的leaves,但是說鳳梨,他來台灣不過三四百年,如果其說法(上第4點)成立,至少在四百年之間,人們的交流在語言層面是高過我們想像的(遑論其他)。更可議的是,作者似乎暗示:只有噶瑪蘭族這種與海鄰近的住民才認識林投??這點一時之間我是保留的(還不敢反對)。

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
臺灣月刊的《臺灣史 11講》

[2010.11.29] 先由翁佳音教授的文章發現,這個在《臺灣月刊》這份竟然還是省政府發行的雙月電子報之系列講稿(?),條列曾於歷史博物館舉辦之演講講稿於此以享大眾。


整個系列為臺灣史十一講

戴寶村,2007。移民臺灣:臺灣移民歷史的考察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6年8月號。

臧振華,2007。從考古學看臺灣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6年10月號。

王嵩山,2007。臺灣原住民文化與歷史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6年12月號。

翁佳音,2008。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臺灣近代初期史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7年2月號。

吳密察,2008。「淡新檔案」的文書學介紹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7年4月號。

廖倫光,2008。客家地區的伯公地景與構築變貌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7年6月號。

林會承,2008。臺灣建築的歷史發展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7年8月號。

林美容,2008。臺灣媽祖形像的顯與隱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7年10月號。

胡家瑜,2008。文化調查、標本收藏與攝影── 19 世紀中葉起的臺灣調查採集動力與歷史脈絡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7年12月號。

陳芳明,2009。臺灣文學史的建立與歷史發展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8年2月號。

蕭瓊瑞,2009。走過臺灣美術的長廊。《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》98年4月號。










烏心石

[2010.11.29] 昨天見到栽植在臥龍街和平高中圍牆內的烏心石在開花,枝條上也夾雜著今年春天開花後結的果實。剛好上福州山,這一、二年剛修好的棧道邊的烏心石植栽也正盛開著,滿地的白色花瓣也頗為可觀,可能是誤信了這個多雨的秋末初冬為春天吧。
這二批的烏心石是闊葉的種類,與中埔山上可能"原生"的種類最大差別在葉片的寬度,且葉長似乎略長些,其他的特徵未特別比較,有待有心人為之。

據母親說,三四十年前她買了二塊烏心石砧版,家裡留了一塊,到現在還在家中廚房便用中。其徑約40公分。母親說其來源是屏東的烏心石。

推心置腹

[2010.11.29] 網路上流傳的一篇文章,裡頭有句成語「推心置腹」,引用的感言(不知作者是誰,大量的同一篇或是類似的文章,或多或少地被修改襲用)是:

「人最重要的器官都在前面,有什麼比『推心置腹』的擁抱,更能顯示肝膽相照?」


推心置腹】原來是出自《後漢書/光武帝紀上》:「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,安得不投死乎!」 原意指的是把自己的赤心,推置別人腹中,引為真心待人之意。


【肝膽相照】比喻赤誠相處。《幼學瓊林/卷二》朋友賓主類:「肝膽相照,斯為腹心之友。」
【披肝瀝膽】比喻坦誠相待,忠貞不二。宋,司馬光《體要疏》:「雖訪問所不及,猶將披肝瀝膽,以效其區區之忠。」


【註】幼學瓊林(參見《維基百科》)自明末至現代,不斷有所增修的一本古代兒童童啟蒙讀物,內容文體採用駢文。


討論:
1. 文學家的理解有時真的讓人拍案驚奇,
「人最重要的器官都在前面,有什麼比『推心置腹』的擁抱,更能顯示肝膽相照?」
這樣的話,實在是佳句,只是我想了解原意故有此引申。若說那不過是文字的利用,何必細別其真實?是也,非也。是者:前面的器官端出來與擁不擁抱沒有必然的關係;至於要探其原本乃是想知道,古人如何講心腹,心腹肝膽的引申之義為何。(王子比干為什麼會被殺)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
Friday, November 26, 2010

駁火

[2010.11.27] 注意到這個詞,是新聞裡,南北韓的關係,不論其情勢如何,下列是26日的新聞內容。主要是中天的新聞標題說兩方駁火,一度以為是礮字之誤,結果真是駁火,意思是交火。

漢典裡有這個詞:
犹交火。 高云览 《小城春秋》第四十章:“你把枪带到船上去吧,说不定海上会驳火。” 巴人 《莽秀才造反记》第五章:“他们一定以为对方是追来的官兵,相互驳火起来。”






[中時電子新聞]

......北韓「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」廿六日在平壤發表聲明指稱,朝鮮半島西部海域廿三日發生的炮擊事件,乃南韓「推行反北韓對抗政策及進行冒險軍事演習」所導致的「嚴重後果」。聲明中也首次承認,當時炮擊係瞄準延坪島的南韓海軍陸戰隊炮陣地。

聲明說,今年以來,南韓在朝鮮半島西部和東部海域等地頻繁舉行軍演,且地點越來越接近北韓,直至向北韓的領海開炮,北韓絕不可能置之不理。

聲明又稱,南韓此次軍事挑釁係經縝密策劃,其目的是阻止兩韓關係改善、擺脫內外危機,同時試圖迫使北韓「默認非法的北方限界線」。

聲明指出,美韓聯合軍演將使兩韓關係「陷入戰爭前夕的危險境地」,北韓軍民已做好一切準備,若南韓再次侵犯北韓的尊嚴和主權,北韓必將予以痛擊。

Wednesday, November 24, 2010

壽山 vs. 柴山

[2010.11.25] 原來現在官方稱柴山,還扯到那麼多事,先錄下了。



維基百科/壽山 (高雄市)》:
打狗山高雄山:明朝末年海盜經常橫行於高雄沿海一帶,當時柴山的平埔族原住民在住家周圍栽種刺竹以防禦盜匪的入侵,而平埔族的竹林的語音為Takao,和閩南語的打狗讀音相似所以該族被漢人稱為打狗社 (伊能嘉矩,《台灣文化志》、卷上,東京刀江書院,1928年,頁42),山名就稱為打狗山。日治後此名亦成為官方名稱,直到1920年打狗改為高雄街,總督府遂於1921年頒佈命令,將打狗山更名為高雄山(《山川名改稱ノ件》,府報第二千三百八十八號,臺灣總督府)。

壽山:更名高雄山不久,1923年裕仁皇太子(後來的昭和天皇)赴臺遊覽,臺灣總督府於山下興建貴賓館供其駐驆。因時逢其壽誕,故將該館稱以壽山館、高雄山也一併再次更名為壽山(《高雄山ヲ壽山ト改稱 》,府報第二千九百二十八號,臺灣總督府。)

萬壽山:直到戰後,民國57年 (1968年) 止,壽山一名已使用40餘年。唯當時的臺灣省民政廳廳長陳武璋為了替總統蔣中正祝壽,建請將壽山改稱萬壽山,同時將愛河改稱仁愛河。1991年,高雄市議會方提案恢復為兩者舊稱。

柴山:柴山是官方名稱外,另一個為眾所悉的別稱。其成為附近樵夫砍柴來源歷時久遠,早期還有荷蘭人從打狗運薪材到安平古堡(熱蘭遮城),因此被稱為柴山 (柯耀源,《柴山:高雄的綠色瑰寶》,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,2005年,頁28)

打鼓山鼓山:清代民間著述多為土譯「打狗」,官撰地誌則多用「打鼓」雅譯 (高雄市教育網路:鼓山區,因「打鼓山」而得名)。一說是打狗港口內有時巨石崩落,行船經過時相當危險,因此當船隻經過大石崩塌處時,船上水手需要打鼓以求神明保佑,因此稱之為「打鼓山」(柯耀源,《柴山:高雄的綠色瑰寶》,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,2005年,頁24至25),後來則簡化為「鼓山」。

埋金山:相傳1565年間橫行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海盜林道乾,被明朝都督俞大猷追緝而逃到臺灣,相傳林道乾敗逃時,把十八籃半的白銀埋在打狗山上 (連橫,《台灣通史》,卷一,開闢紀,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7-5617-4664-4)。

麒麟山:真正的由來現在已經不可考證,只有民間傳說流傳下來,說早期山上有住著一隻麒麟,而山上的野生動物獼猴、山羌都聽候其號令,或有一說山的外形就像隻麒麟 (柯耀源,《柴山:高雄的綠色瑰寶》,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,2005年,頁26)

猴山:山岩多台灣獼猴,十七世紀時,荷蘭人所繪製的台灣地圖上,即將柴山寫成「Apen Berg」 (J. van Braam & G. onder de Linden. exc,Kaart van het Eyland Formosa en de Eylanden van Piscadores,1675年//arthur: 這是抄維基百科的資料,但是其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資料網頁已移除) ,意即「猴山」。

高砂:日本人舊稱其高砂,或作塔伽沙古(讀音皆為''takasago'')(《臺灣名勝舊蹟誌》,杉山靖憲編著,臺灣總督府出版,1916年),同樣源自於打狗社之名。
又:高砂之名乃源自移川教授在其書《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》例言中所提:「『高砂族』指台灣原住民族,是高山及平地舊稱生蕃及熟蕃 (平埔族)的總稱,但本研究計劃,以前者為主,很少提及平埔族。因為平埔族研究,除非全面整理出荷、西、漢有關平埔族的古文獻,很難一下子收到好結果,所 以平埔族系統所屬之研究,只能留待第二階段進行研究,並非對平埔族研究有所忽視。」(引自楊南郡)


整理:
1. 高雄平埔族原住民稱竹林為【Takao】,與閩南語打狗音類似,故該族被漢人稱為【打狗社】。
下列為其"官方"稱呼。
1921年以前,漢人稱為「打狗山」
1921 改為「高雄山」
1923年之後改稱「壽山」
1968年改「萬壽山」
1991改回「壽山」


2. 【蹕】古時帝王出行時,實施交通管制,禁止人車通行,稱為「蹕」。《史記/卷百二 張釋之傳》:「縣人來,聞蹕匿橋下。」《三國志/卷一 魏書/武帝紀》:「夏四月,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,出入稱警蹕。」又:泛指帝王出行時止宿的地方。如:【駐蹕】。
【驆】同「駐蹕」之「蹕」。《字彙補/馬部》:「驆,音畢。見《釋典/江西隨函》。」明.史槃撰.馮夢龍改定.《墨憨齋重定夢磊傳奇/第十九折》:「似巡遊萬乘,分明駐驆金吾。」


參考資料:
楊南郡:《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》: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,辭條名稱: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。擷取於2011-08-08。



last update: 2011.08.08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
八仙山

[2010.11.25] 還是看到的吧....

八仙山: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的官方網站裡的描述,不知轉述了幾手,不知有沒有比較決定性的來源?手頭也許該要有本臺灣地名的工具書....


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台中縣和平鄉,主峰海拔 2424 公尺,約為八千台尺,因而得名「八仙」,區內森林蒼翠,氣候清爽宜人,十文溪與佳保溪匯流其間,溪水源自深山森林,水質清澈,溪中大小岩石遍佈,處處潺流。
  1927 年(昭和二年),《台灣日日新報》舉辦票選,以投票方式決定新 “ 台灣八景 ” ﹔《台灣日日新報》是當時台灣北部第一大報,發行量近萬份。於是台灣八景便由清治時期的 “ 官訂 ” ,變成日據時期的 “ 民選 ” ﹔八仙山因其獨特自然景觀與基隆旭岡、淡水、日月潭、阿里山、壽山、鵝鑾鼻、太魯閣峽併列為台灣八景,可見其受遊客喜愛的程度。


討論:
1. 這個地名很台灣也很日本,不知原住民曾經怎麼叫這個山(原住民對山的看法及概念是如何,我也不知道!!),不太可能清朝時即以八仙為名,所以應是日據時期的命名。
2. 至少,日據時的測量絕不可能用台尺來丈量山的高度,基本上我認為是英尺(feet),2424 m = 7952 ft. 。
3. 八景中的壽山之名應再確認。

Tuesday, November 16, 2010

秤 vs. 稱

[2010.11.16] 燈稱花與燈秤花,以何字為準?
[2010.11.21] 稃藎 vs. 桴藎,藎?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申跋、由跋、油跋?

Monday, November 15, 2010

讀音

[2010.11.15] 錄三封信:

有個"jump break"的紐,不知呈現何種現象~~try in this post~~






Tuesday, November 9, 2010

以植物作為地名來源者

[2010.11.10]


苦苓:
變形:苦苓仔,苦苓腳、瑚璉

茄冬:
變形:佳冬

楓:
楓仔林
變形:?枋寮,

教育部國語辭典裡沒有單字解釋:湳

[2010.11.10] 原來在教育部國語辭典裡沒【湳】這個字,而查閱時出現的是【湳水】。在異體字字典則有較多的解釋。但 是這是個稀有而特屬北方的字(河流名)。查此字是因為台灣有太多的以【湳】字命名的地方,如湳港,意思是指【湳仔】,低窪易積水之地(?文獻,暫依楠梓區解)。


【湳】ㄋㄢˇ
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》:【湳水】位於今綏遠省東勝縣東南的河川。
《異體字字典》(1) 水名。說文解字:「湳,西河美稷保東北水。」(2) 姓。廣韻.上聲.感韻:「湳,姓。」
《地名檢索系統/高雄/楠梓區》:本區原名「楠仔坑」,或書「楠梓阬」,明鄭末期就有此稱呼,當時「楠梓橋」至「興楠橋」一帶,地勢低窪,而又盛產楠木,因而得名,後改稱楠梓。


討論:
1. 若以中國來說,似乎僅是個北方的河流名稱,位於綏遠省東勝縣「鄂爾多斯市東勝區」(《維基百科/東胜区》)

2. 依段玉裁的說法(引酈道元《水經注》):羌人引「湳水」為姓。(廣韻僅註:水名在西河又姓。)

3. 台灣有多處地名皆有【湳】,多稱以湳仔,上引「楠梓區」例為其較大且較知名者。因為地形的關,這種低漥之處通常似乎不會太大,以我故鄉為例,彰化永靖的「湳港村」、「湳墘村」即與低窪地有相當大的關係。

4. 「楠梓」之名的由來似乎由「楠仔」而來(?),乃依其台語發音所得。在《地名檢索系統/高雄/楠梓區》的說法裡,併說因產楠木而得名似乎不是那麼合適。當然沒有否認產楠木的意思,但是地名的來源同有二解,應是屬於後人加以解釋的緣故。(名稱的變形序列似乎應給予特定的定義以分辨其源由??)


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