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May 19, 2012

草生,衣魚

[2012.05.19] 台語:
母親稱:ㄘㄨ草生。一年一換的稻草,要先洗淨,冬天用以墊床。夏天床板上舖草蓆,各天則是舖草生。床板亦是一般的木板,未加刨光。

衣魚:剪仔

Thursday, May 17, 2012

當春不老與蘭嶼紫金牛分家時~~

[2012.05.17] 這週在中埔山採集,見著了小葉樹杞,相對的,樹杞的植株數量顯然比想像中少。與同行大姐隨興談話間,皆稱樹杞長得就像春不老云云。

下列是我在查詢資料前的一些想法與理解,大概很多可能是不正確的(標誌為紅色字),先略述於下,作為查出正確資料的基本。

我認識春不老是因為國小便發現了庭園中諸多的春不老,這個名字是否是當時就知曉的還是進了大學才知道已忘卻不可考了,但無疑的,校園中這種賞心悅目的常綠灌木是見得多了。我會推想,大概是從日本時代便廣在校園中植栽

春不老印象中是產於台灣南部(native to Taiwan) 的植物,因為初次在植物誌上看到這個名字心中著實打了個好大的突,原來它和鵝掌藤一樣,由南部被當作園藝作物被推廣開來。

==some evidences==

1. 第二版臺灣植物誌裡僅列了蘭嶼紫金牛 (Ardisia elliptica Thunb.),這是1795年Thungerg 發表於 Nova Genera Plantarum 8: 119. 1798. (Nov. Gen. Pl.) 的種類。分布於東南亞、菲律賓、台灣。亦曾稱作蘭嶼樹杞
2. 前言中提到的 "我的印象" 原來是來自第一版植物誌,便用了【春不老】這個名字,學名為: Ardisia squamulosa C. Presl,1835年發表。而第二版時被處理為鑑定錯誤。所根據的文獻有:
● Hwang, The survey of invasive plants of Taiwan . 2004. (Surv. Invas. Pl. Taiwan, 台灣地區外來入侵植物之調查研究)
Wu, Yang, Teng, Chang, Yang and Hsieh. 2010. Insights of the Latest Naturalized Flora of Taiwan: Change in the Past Eight Years. Taiwania. 55(2): 153.
~~~ 依據《臺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/春不老》。
3. 根據楊再義 《臺灣植物名彙》(1985,同上《臺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/蘭嶼紫金牛》), 這些俗名可能應區分為二。在第二版植物誌發行之前,Ardisia squamulosa 和Ardisia elliptica被視為同一種,然而春不老之名似乎應該是連綴著Ardisia squamulosa ?這裡所列的各個俗名:
原住民語是雅美/達悟話的Paiin (Yami),
台語:Soan ti bah (山豬肉)
日文:こうとうたちばな (江東橘?日文或作橘或作立花,但皆為姓氏?)
英文:Ceylon ardisia. Lanyu ardisia
當年的文獻已混淆,今日未予以明辨,討論於下:

==討論==
1. 1998以後:自從黃(?Hwang, 2004) 記錄其為外來種,蘭嶼紫金牛與春不老是不同種類。並確定春不老為外來 (入侵種)。

2. 最初記錄春不老的文獻有:
● Hayata在1911年發表的新種 Ardisia kotoensis ,所據的標本為 T. Kawakami (川上龍彌)在蘭嶼所採。(2012.05.17 在TAIF與TAI找不到這份標本或相關標本,可能典藏於TI?)且此標本應在1921年被Nakai新組合於 Bladhia kotoensis (Hayata) Nakai 這個新名之下。
●  這個種類在1959年,被Walker鑑定為 Ardisia squamulosa  C. Presl 則上述的二個新種學名便被歸於異名,至第一版植物誌 (1978年) 中被李惠林採用。至此,曾援用此名的還有稍早的劉業經 (1962年)、李惠林 (1963年)等人。

3. 據黃(Hwang, 2004)這是外來種,不知曾否記錄其引進時間?這篇文章的確該查。

4. 那麼,在2004之前,有沒有 Ardisia squamulosa 的採集記錄?總不能把所有的都歸於蘭嶼紫金牛!!


==參考文獻==

● Ardisia kotoensis Hayata, Materials for a flora of Formosa 180. 1911. (Mat. Fl. Formos.)
● Bladhia kotoensis (Hayata) Nakai, The Botanical magazine, Tokyo 35: 99. 1921. (Bot. Mag. Tokyo, 植物學雜誌)
● Ardisia squamulosa auct. non Presl: Walker,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12: 173. fig. 6.1959. (Quart. J. Taiwan Mus., 臺灣省博物館季刊)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
Friday, May 11, 2012

蛇菇?談蛇菰的中名~到底蛇菰這個名字怎麼來的?

[2012.05.11] 原本四月底的中藥圖鑑編輯會中已出現了這個問題, 「『菇』字是否為錯字?」 ,原本篤定它是錯字的想法改了,畢竟俗名自有其俗的理由,沒道理 『菇』這個淺顯易懂的字是錯的,而極少使用得到的『菰』字才正確。由於胡哲明老師的團隊近日有一些本科植物的發現,發覺得把這個問題弄懂,才發現,台灣最早發現於百年前的這個不容易被廣泛得知的種類,其名稱目前能追溯到的不過是1976年的臺灣植物誌。這顯得有點不合理。當然,手邊沒有足夠的文獻可供查詢是主要的癥結。

撰此條,強迫自己日後趕緊找到文獻確定其源流。

=====
一、臺灣蛇菰科植物的記錄
1. 日文版維基百科上的名稱:
  • 日名蛇菰為土鳥黐 ( ツチトリモチ , Tsuchitorimochi),似乎字面的意思是「長在地面上,或是日本土生的可以黏鳥的樹膠」?蛇菰的日名是單為鳥黐?(日名據維基日文版,無其他俗名。 黐木 ( モチノキ )指的冬青科。 トリモチ則是捕鳥的膠,鳥黐。根據金平亮三《臺灣樹木誌》,昆欄樹 (Trochodendron)的日名別名亦稱作  トリモチノキ,鳥黐木。 
2. 林試所的老標本:
3. 台大植物標本館的標本:只有3~4份,無中日文名稱。但植物誌中有K. Miyake (三宅?) 的1899年採集於蘭嶼標本?

4. 臺灣植物誌的記錄:發現找這些記錄尚缺的一塊是大約1920~1970之間的中、日文植物名錄。



二、,旁及
1. 《說文》(及其他字書)中對這幾個字的解釋採用了互訓的方式。
  • 苽:彫胡,一名蔣。(此據段玉裁依《御覽》正。段云:「《廣雅》曰:菰,蔣也,其米謂之彫胡。彫胡,枚乘七發謂之安胡。其葉曰𤓰,曰蔣。俗曰茭。其中臺如小兒臂。可食。曰𤓰手。其根曰葑。」) arthur 按:臺或應作薹,或作苔,指花莛。但這些描述皆曰是開花前才有瓜手,現在來看,是開花前才會形成筍?此段中𤓰即瓜,原意即是我所稱西瓜之瓜同。
  •  :𤓰也。
  •  :乾芻,一稱牛蘄草。《 康熙字典》裡引《韻會》:草名。苽,刈取以用曰芻,乾之曰茭,故曰峙乃芻茭。 
  • :說文無此字,《 康熙字典》裡引《博雅》:「菰,蔣也。其米謂之胡。」又引《西京雜記》:「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之雕胡,有首者謂之綠節。」 
  • 菇:康熙字典有此字,指的是王瓜,與現代的解釋(漢典)指真菌類似頗有差異。今日我們稱香菇、蘑菇似乎是最近的事,也許由日本來的?

2. 宋 蘇頌《本草圖經》裡有提到二次名中稱菇的種類,一為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的【王瓜】,一為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【菇根】。在此暫不討論此版本的可信度(其實極低,甚至此作菇實為繁簡過度轉換的結果),可資證明,菰與菇字是通用,而苽、瓜字亦同時因王瓜之名亦與之通叚。前者【王瓜】原品指的是一種瓜類植物,後者【菇根】則是古時又稱為蔣的植物,蘇頌已記述宋代江南的各部使用別名,特別是他指出一個當時重要的現象:「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菇,亦緣此義也」。蘇文列出的別名最為詳細,著錄於後:
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江湖陂澤中皆有之,即江南人呼為【茭草】者。 生水中,葉如蒲、葦 輩,刈以秣馬甚肥。春亦生筍甜美,堪啖,即【菇菜】也,又謂之【茭白】。其歲久者,中心生白臺 如小兒臂,謂之【菇手】。今人作【菇首】、非也。《爾雅》所謂蘧蔬。註云∶似土菌,生菇草中, 正謂此也。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菇,亦緣此義也。其臺中有黑者,謂之【茭鬱】。其根亦如蘆根 ,冷利更甚。二浙下澤處,菇草最多。其根相結而生,久則並土浮於水上,彼人謂之【菇葑】。 刈去其葉,便可耕蒔。其苗有莖梗者,謂之【菇蔣草】。至秋結實,乃【雕胡米】也。古人以為美饌 ,今饑歲人猶采以當糧。《西京雜記》云∶漢太液池邊,皆是【雕胡】、紫籜、綠節,蒲叢之類 。【菇】之有米者,長安人謂為【雕胡】。葭蘆之米,解葉者紫籜。菇之有首者,謂之【綠節】是也。然則雕胡諸米,今皆不貫。大抵菇之種類皆極冷,不可過食,甚不益人。惟服金石人相宜耳。(arthur 按:此段中某些字據本草綱目商務本修訂)
==結論==
1. 還得再找找1920~1970年間的名錄、圖譜等文獻,確定蛇菰這個名字是誰開始用的。似乎在本草綱目亦無此名?
2. 菇與菰相通,然而蛇菰一名,從日文裡似乎找不到有關聯的線索。



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◎●○■□

Friday, May 4, 2012

標本一詞由來與提問



【摘要】:標本一辭多義,特別指樣本之義者,此辭的由來似乎是最近百年,且可能是來自日本語。本文提出數則例子,並探討/提問【標本】一辭的由來。

[2012.05.04] 標本一詞,通常有數種解釋。較古老的說法葢為中醫裡的標、本之合稱,概為末與本之合稱,引申為病徵的未端表象與根本的本然。此為接近本義(植物形態辭) 的醫學專用名詞。
此處採漢典標本一詞的釋義,有四:
1. 中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及其根本性质。
2. 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,供学习、研究参考或展览用的动、植、矿物。
3. 犹标准,典型。
4. 医学上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、痰液、粪便、组织切片等。
其中第4. 項實應句括在第2. 項中,我是採取較為廣汎的定義,諸凡可供保存研究的各種形態物件皆可稱為標本。

故基本解釋概為三,一為猶言本末,二為樣本之意,三為典型。第三者多見於現代或近代的大陸的作家,本文姑不探討。而察查得較早的作樣本之稱的標本似乎是最近百年之事。目前有查到的人及文章如下列:其中最早的談標本可能是徐珂的《清稗類鈔》,且既稱標本陳列室,供博物學家稽考,顯見徐珂乃有西學底子的文人,即標本一辭自應更早(?)。值得提的是況周頤所指的標本實為拓本,在中文用字裡,講拓本似乎該比標本為早?這引發數個問題及想法,列於討論下。


徐珂(1869年~1928年),1916年。《清稗類鈔》。
萬生園
標本陳列室所列分為涉禽、飛攀禽、猛禽、走禽、遊禽、鰭足爬蟲、嚙齒哺乳,肉食有啼鳴禽、翼手各類,大可供博物學家之稽考。 


況周頤(1859~1926),出版年不詳。 《蕙風詞話》。
朱淑真書有拓本:
《玉台名翰》,元題香閨秀翰,檇李女史徐範所藏墨蹟。(範為白榆山人貞木女兄,跛足,不字,自號蹇媛。)凡晉衛茂漪、唐吳采鸞、薛洪度,宋胡惠齋、張妙靜,元管仲姬,明葉瓊章、柳如是八家。舊尚有長孫後、朱淑真、沈清友、曹比玉四家,已佚。卷尾當湖沈彩跋,(彩字虹屏,陸烜妾。)亦殘缺,餘俱完好。向藏嘉興馮氏石經閣。道光壬辰,宜興程朗岑大令(璋)借勒上石。亂後逸亭金氏得之。余頃得標本甚精。竝朱淑真書殘石別藏某氏者亦得拓本。(正書二十行,不全,字徑三分。)淑真書銀鉤精楷,摘錄《世說》「賢媛」一門,涉筆成趣,無非懿行嘉言,而謂駔婦能之乎?「柳梢、月上」之誣,尤不辯自明矣。


梁啟超,1923年。《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》
這種工作笨是笨極了,苦是苦極了,但真正做學問的人總離不了這條路。做動植物的人懶得採集標本,說他會有新發明,天下怕沒有這種便宜事。


李宗吾,1935年。《厚黑叢話/卷三》。成都「華西日報」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十月。
人人有一個心,自己就可直接研究,本身就是一副儀器標本,隨時隨地都可以試驗,朝夕與我往來的人,就是我的試驗品,你叫我看外國人著的心理學書,豈不等於到上海買光線嗎?聞者無辭可答。

探討標本語源之前,以中文【標本】的字義而言,【標】字《說文》訓為木杪末,段玉裁注:「杪末,謂末之細者也。古謂木末曰本標。如素問有標本病傳論是也。亦作本剽。如莊子云有長而無本剽者是也。標在冣上。故引伸之義曰標舉。肆師。表齍盛吿絜。注云。故書表爲剽。剽表皆謂徽識也。按表剽皆同標。」據此,標字之本義是木末細小之部,而引申義有標舉,即為徽識之義。

==討論==
1. 據說文,【標】字原義推達今【標本】之義,可能的說法:本字之使用於一份文件,一個物件之意的,可能是唐宋之後?這需再查,似乎漢時便有奏本?因此,木末成為一物,即稱之標本?又段玉裁提到本標,指的亦是木末,若專以植物學領域而言,樹梢採下的"東西"便可稱為標本。
2. 基本上我懷疑此辭的來源可能自日本,但因不會日文,這還需要再詢問懂的人。
3. 在查察上列諸義的同時,如拓本、奏本等以本為稱的物件,似亦與標本一詞可能有關係,即【本】字透出的文化意涵。由於事涉日本漢字的利用,實則我完全不懂,暫擱置。約略來說,以傳世文件來說,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曾有某本之說,此意即某個版本的說法,但未細查。即在唐前,文本之義已被使用。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