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《中科院院士质疑新华字典“粳”字音标错了》
時間:2011.03.10 (2011.03.08指出?)
網址:http://www.agri-history.net/news/201104101.htm
內容提要:(原記者措詞可能被 arthur 修改以讓文意通暢)
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、中科院院士张启发稱:听到别人把粳(gěng)读成粳(jīng),就很心痛。
《新华字典》上写的是‘粳’读jīng。
张启发:
- 从研究的结果看,有geng、gang、jiang等四种读法是合理的。相反,他认为jīng的读音是没有合理根据。(arthur's note: 文中僅列三個讀法,(gěng)也算是一種?)
- gěng这一读音延续了几千年,中国的农民也都读这个音。(arthur's note: 不知此說的根據?是說至少自許慎以來便作gěng音?但單從「古行切」無法斷定現行的四音系統。行字為「戶庚切」,庚字為「古行切」,適與粳字注同音。但這種反切法無法確定古音庚(=粳音) 字音作何?) (不知張教授何所知:gěng之讀音延續幾千年?又中國的農民都讀這個音的"事實"如何觀察得到?)
- (總結來說) 地不分南北,水稻人没有读jīng者。”对于延续了几千年gěng的读音,张启发认为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水稻人不应读错。
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字学教授万献初:
- 在清代之前没有“j”这个音,“j”音是此后汉字音变的产物。之前“j”音一般读“g”音。因此才出现了“粳”读(gěng)或(jīng)的争论。 (arthur's note: 這個由專家說出的話,目前無可反駁,但直覺似不然?以"濟"為例,非作 j 音乎?又,定代為清代之前不知所據?元明的官話是否仍以北京話為主?)
- (古字書) 对汉字发音采用反切标注法,...... 《康熙字典》集合前代多种韵书 ...... 张院士研究出的四种读法是有可能的。 (arthur's note: 萬教授的說法蓋未查書便出此論,《康熙字典》僅列《集韻》之注音。)
- 一个字的读音,和不同时代,不同地域等因素有关,不能一概而论。就‘粳’来说,念(gěng)或(jīng)都有道理,但念(jīng)更合乎时代发展。 (arthur's note: 雖然我贊同萬教授的說法,但是,若推其源由,歷史上更深層的文化底蘊,探究其讀音便是探究其當時 (或漢、或唐宋,或先秦) 名物乃至文化影響上一個重要的基準,特別是漢前的文字諸多音形借假的現象,探究某一時代的念法可以釐清在文字之外的層面的影響,且可見不同的時代變遷之跡。)
==討論==
1. 《漢典》中【粳】字在其《康熙字典》分頁 (tab):
《集韻》居行切,音庚。(arthur's note: 此或是張教授所謂四種讀法之二、三:geng、gang讀法的來源?)
《玉篇》稻不黏者。
《爾雅·釋草疏》秔糯甚相類,黏不黏爲異。
《周禮·天官·食醬註》稌稉也。
《梁·庾肩吾集》有《謝賚粳米啓》。
《韻會補》粳,俗秔字。
2. 《說文》:稻屬。从禾亢聲。稉,秔或从更聲。古行切。
《說文解字注》:段玉裁注文 (摘錄):
- 「稻有至黏者,【稬】是也。有次黏者,【稉】是也。有不黏者,【稴】是也。」(arthur's note: 這個【稴】字的唸同樣也是一筆"官話"異於古的難題,【粳】字段玉裁還不認為有問題,【稴】字段玉裁就猜起了它的讀音。【稬】或作穤/糯,。)「稉與稴爲飯。稬以釀酒,爲餌餈。今與古同矣。」
- 「散文稉亦偁稻。對文則別。《魏都賦》:『水澍稉稌,陸蒔稷黍。』《蜀都賦》:『黍稷油油,稉稻莫莫。』皆稉稻並舉。」
- 「《本艸經》秔米稻米殊用。陶貞白乃不能分別。其亦異矣。」
- 粳 (或稉,小篆) 俗秔「更聲也。陸德明曰:稉與粳皆俗秔字。」(arthur's note: 陸元朗 (552-627),唐代的文字學家。)
3. (台灣) 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:【粳】
讀音 (國字在文言詞裡的讀法):ㄍㄥ(gēng)
語音 (字在口語中所念的音。相對於讀音而言):ㄐ|ㄥ(jīng)
4. arthur 以為,現在的念法應如ㄍㄥ,或念ㄐ|ㄥ亦無關緊要,這便是萬獻初的概念。但若要探究其文化底蘊,【稉】字自有其明清之前大不同於現今的唸法。在段玉裁【秔】字的注文裡便探討了【屬】、【別】的差異,體現在「散文稉亦偁稻,對文則別」的說法上,這裡未深究。關於張教授、萬教授的說法,皆腳註 (作:arthur's note)於前列諸條之中。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