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February 29, 2012

乖戾,原來這是有原字的:弻戾

[2012.02.29] 第一次碰到 【盭】 這個字,一是特別難寫,原來便是所謂 【乖戾】 的原字。
著錄於此是因為此字太難了,連段玉裁都要別出一番考證,而較之大徐本有所發明。
我的問題主要在段玉裁的說明:
1. 言「此乖戾正字」,看來應相對於「弻戾」而言,但似乎讀法相差太大?
2.  被大徐省掉的這五個字「𥂱,了戾之也」的解說我就都有看沒有懂了 。完全不懂 「𥂱」及  「了戾」的意思。[ arthur's note: 這裡出現的亂碼請參閱《漢典》裡的原文。] 

《說文》大徐本:
戾也。从弦省,从盩。讀若戾。郎計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盩者,擊辠人見血也,弻戾之意。
[ arthur's note: 弻 字大徐本及段注本皆作{弓弓百}而非{弓百弓},百如丙字加一橫,此字現作弼]

《說文》段注:
弻戾也。按此乖戾正字。今則戾行而𥃎廢矣。戾謂犬出戶下而身曲戾。其意略近。故以戾釋𥃊。史記,漢書多用𥃎字。从弦省,从𥂱。此會意字。𥂱,了戾之也。大徐𠛹此五字。小徐𥂱作𥃎。了作引。今正。了戾雙聲字。淮南原道訓注曰:抮𨋭,了戾也。方言。軫,戾也。注謂相了戾也。王砅注素問,段成式酉陽襍組皆用了戾。許意山曲曰盩。水曲曰庢。扶風有盩庢縣,取此義。是盩有詘曲之意。故此篆从盩。非用引擊之意也。今淮南注了戾。道藏不誤。而俗刻作引戾。正與此誤同。讀若戾。郎計切。十五部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()

台語:葉片的midrib

[2012.02.20] 第一次注意到海帶芽竟有"中肋",推論應是blade 中央有近似葉主脈之構造,可能是支持作用。另一個可能性是演化成葉片時,由此處向外平面化而留下的遺跡。

讀音作"中間一个nja" (如此而已之njaˇ-nja 之第二個字之音調)

辠,原罪字~~改字首例

[2012.02.29] "改字" 自秦始,其字為罪/辠。




說文大徐本:
犯法也。从辛从自,言辠人蹙鼻苦辛之憂。秦以辠似皇字,改爲罪。徂賄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言自古者以爲鼻字,故从自。

說文段注:
犯灋也。从辛自。辛自,卽酸鼻也。徂賄切。十五部。言辠人戚鼻苦辛之𢝊。戚今之蹙字。此釋从辛自之恉。秦㠯辠佀皇字。改爲罪。此志改字之始也。古有叚借而無改字。罪本訓捕魚竹网。从网,非聲。始?易形聲爲會意。而漢後經典多從之。非古也。
(見異體字字典漢典)





Friday, February 24, 2012

粳字的念法

[2012.02.24] 這是一篇游修齡教授的網路文章 (?收在《中國農業歷史和文化》網,原是《荊楚網》的實習記者文字)。討論【粳】字的讀法,說新華字典錯是張啟發。但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武漢大學萬獻初的說法。文末依記者文,萬獻初認為「念(jīng)更合乎时代发展是個有趣的現象。


標題:《中科院院士质疑新华字典“粳”字音标错了》

時間:2011.03.10 (2011.03.08指出?)

網址:http://www.agri-history.net/news/201104101.htm

內容提要:(原記者措詞可能被 arthur 修改以讓文意通暢)
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、中科院院士张启发稱:听到别人把粳(gěng)读成粳(jīng),就很心痛。

《新华字典》上写的是‘粳’读jīng。

张启发
  • 从研究的结果看,有geng、gang、jiang等四种读法是合理的。相反,他认为jīng的读音是没有合理根据。(arthur's note: 文中僅列三個讀法,(gěng)也算是一種?)
  • gěng这一读音延续了几千年,中国的农民也都读这个音。(arthur's note: 不知此說的根據?是說至少自許慎以來便作gěng音?但單從「古行切」無法斷定現行的四音系統。行字為戶庚切,庚字為「古行切」,適與粳字注同音。但這種反切法無法確定古音庚(=粳音) 字音作何?) (不知張教授何所知:gěng之讀音延續幾千年?又中國的農民都讀這個音的"事實"如何觀察得到?)
  • (總結來說) 地不分南北,水稻人没有读jīng者。”对于延续了几千年gěng的读音,张启发认为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水稻人不应读错。

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文字学教授万献初
  • 清代之前没有“j”这个音,“j”音是此后汉字音变的产物。之前“j”音一般读“g”音。因此才出现了“粳”读(gěng)或(jīng)的争论。 (arthur's note: 這個由專家說出的話,目前無可反駁,但直覺似不然?以"濟"為例,非作 j 音乎?又,定代為清代之前不知所據?元明的官話是否仍以北京話為主?)
  • (古字書) 对汉字发音采用反切标注法,...... 《康熙字典》集合前代多种韵书 ...... 张院士研究出的四种读法是有可能的。 (arthur's note: 萬教授的說法蓋未查書便出此論,《康熙字典》僅列《集韻》之注音。)
  • 一个字的读音,和不同时代,不同地域等因素有关,不能一概而论。就‘粳’来说,念(gěng)或(jīng)都有道理,但念(jīng)更合乎时代发展(arthur's note: 雖然我贊同萬教授的說法,但是,若推其源由,歷史上更深層的文化底蘊,探究其讀音便是探究其當時 (或漢、或唐宋,或先秦) 名物乃至文化影響上一個重要的基準,特別是漢前的文字諸多音形借假的現象,探究某一時代的念法可以釐清在文字之外的層面的影響,且可見不同的時代變遷之跡。)

==討論==
1. 《漢典》中【粳】字在其《康熙字典》分頁 (tab):
《集韻》居行切,音庚。(arthur's note: 此或是張教授所謂四種讀法之二、三:geng、gang讀法的來源?)
《玉篇》稻不黏者。
《爾雅·釋草疏》秔糯甚相類,黏不黏爲異。
《周禮·天官·食醬註》稌稉也。
《梁·庾肩吾集》有《謝賚粳米啓》。
《韻會補》粳,俗秔字。

2. 《說文》:稻屬。从禾亢聲。稉,秔或从更聲。古行切

《說文解字注》:段玉裁注文 (摘錄):
  • 「稻有至黏者,【稬】是也。有次黏者,【稉】是也。有不黏者,【稴】是也。」(arthur's note: 這個【稴】字的唸同樣也是一筆"官話"異於古的難題,字段玉裁還不認為有問題,【稴】字段玉裁就猜起了它的讀音。【稬】或作穤/糯,。)「稉與稴爲飯。稬以釀酒,爲餌餈。今與古同矣。」
  • 「散文稉亦偁稻。對文則別。《魏都賦》:『水澍稉稌,陸蒔稷黍。』《蜀都賦》:『黍稷油油,稉稻莫莫。』皆稉稻並舉。」
  • 「《本艸經》秔米稻米殊用。陶貞白乃不能分別。其亦異矣。」
  •  粳 (或稉,小篆) 俗秔「更聲也。陸德明曰:稉與粳皆俗秔字。」(arthur's note: 陸元朗 (552-627),唐代的文字學家。)

3. (台灣) 教育部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:【粳】
讀音 (國字在文言詞裡的讀法):ㄍㄥ(gēng
語音 (字在口語中所念的音。相對於讀音而言):ㄐ|ㄥ(jīng

4. arthur 以為,現在的念法應如ㄍㄥ,或念ㄐ|ㄥ亦無關緊要,這便是萬獻初的概念。但若要探究其文化底蘊,【稉】字自有其明清之前大不同於現今的唸法。在段玉裁【秔】字的注文裡便探討了【屬】、【別】的差異,體現在「散文稉亦偁稻,對文則別」的說法上,這裡未深究。關於張教授、萬教授的說法,皆腳註 (作:arthur's note)於前列諸條之中。







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
Sunday, February 19, 2012

二十八宿~01

[2012.02.17] 二十八宿的源流久遠,星家多探討其意義,但究其源流究竟如何?
維基百科實在寫得太少,留下太多疑問,就此開始收集整理,大致有形後再整理到方技去。

下列是維基百科的摘要:
1. 二十八宿又稱為二十八舍二十八星
2. 定義為:古代中國將黃道及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。
3. 由來。這一段寫得不明所以,附於下:
上古時代,中國夏商周時,以農開國,以農曆計算、月亮圍繞地球自轉一周約為每月廿八日。日間觀天,以太陽為對象。晚間以天宮為對象;這是因為月亮以地球為中心,沒有對應價值。月球每天經過一區(稱为“宿”或“舍”),二十八天環繞地球一周。二十八宿又分為四组,每组七宿,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種動物形象相配,稱為四象。
4. 在周朝初期著作《周禮》中已能發現二十八宿部分宿名,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完备了。
5. 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,最早见于《史記》。
6. 1978年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的墓葬中,出土了绘有二十八宿图像的漆箱盖。
7. 分組與動物搭配?此處列出二十八宿分屬之四方與四象,且二十八宿皆再配以動物。另一表則以《淮南子/天文訓》所謂九野區分繪表。


==討論==

0.0 《淮南子/天文訓》之【二十八宿】 (括弧中為現常用名稱),前附之天名為【九野】:對照《維基百科》上的《二十八宿中西星名對照表》,有個奇特的現象,虛、壁只有二顆星代表,而牛、參 (皆12顆)、奎 (16顆)、井 (15顆)、翼 (17顆)。

  • 中央曰鈞天,其星
  • 東方曰蒼天,其星
  • 東北曰變天,其星牽牛 (牛)。
  • 北方曰玄天,其星須女 (女)、營室 (室)。
  • 西北方曰幽天,其星東壁 (壁)、
  • 西方曰顥天,其星
  • 西南方曰朱天,其星觜嶲 (觜)、東井 (井)。
  • 南方曰炎天,其星輿鬼 (鬼)、七星 (星)。
  • 東南方曰陽天,其星


1.0 最早出現 【二十八舍】 的文獻:
1.1《史記/律書》漢,司馬遷 (BC145~BC86)
《書》曰[七正],二十八舍。律歷,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,天所以成孰萬物也。舍者,日月所舍。舍者,舒氣也。
1.2《史記/天官書》 漢,司馬遷
二十八舍主十二州,斗秉兼之,所從來久矣。秦之疆也,候在太白,占於狼、弧。吳、楚之疆,候在熒惑,占於鳥衡。燕、齊之疆,候在辰星,占於虛、危。宋、鄭之疆,候在歲星,占於房、心。晉之疆,亦候在辰星,占於參罰。
1.3《論衡/感虛》 東漢 王充 (27~97)。此處典故已見《淮南子/覽冥訓》,王充之譏亦可略見二十八宿在當時的知識。宋景公事典出《史記/宋微子世家》景公三十七年,史記稱「度」。
傳書言:魯公與韓戰,戰酣日暮,公援戈而麾之,日為之反三舍。
此言虛也。凡人能以精誠感動天,專心一意,委務積神,精通於天,天為變動,然尚未可謂然。公志在戰,為日暮一麾,安能令日反?使聖人麾日,日終之反。公何人,而使日反乎!《鴻範》曰:「星有好風,星有好雨。日月之行,則有冬有夏。月之從星,則有風雨。」夫星與日月同精,日月不從星,星輒復變。明日月行有常度,不得從星之好惡也,安得從公之所欲?星之在天也,為日月舍,猶地有郵亭,為長吏廨也。二十八舍有分度,一舍十度,或增或減。
言日反三舍,乃三十度也。日,日行一度。一麾之間,反三十日時所在度也。如謂舍為度,三度亦三日行也。一麾之間,令日卻三日也。宋景公推誠,出三善言,熒惑徙三舍。實論者猶謂之虛。公爭鬥,惡日之暮,以此一戈麾,無誠心善言,日為之反,殆非其意哉!且日,火也,聖人麾火,終不能卻;公麾日,安能使反?或時戰時日正卯,戰迷,謂日之暮,麾之轉左,曲道日若卻。世好神怪,因謂之反,不道所謂也。
2.0 「古代中國將黃道及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」這句話不知真假,但至少到了淮南子時,講求的天之分維云云,未曾提到黃道,那麼黃道自是另一個概念與來源。這裡可能出現一個基本問題,古人是如何觀星的。其實在淮南子裡已提到了「正朝夕」之法。古人實際觀察記錄日月星辰的方法還需要再整理

3.0 維基百科的二十八宿,在這個段落寫得很莫名。
3.1 這裡暫無法討論【象】的意義,特別是這個字在方技中是個很基本、但又極抽象 (例如與「抽象」一詞的「象」字在意涵似極不同。)是故,段落中蓋不得已只列述一句四象,代表東西南北,二十八宿便分屬這四個方位。若是以此概分,又很怪,因為若以方位言,自可以另選其他更合適位置的星體(星座)來當作方位,「將黃道及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」似是一條帶狀,如何搭配上東西南北四個方位?
3.2 「上古時代,中國夏商周時,以農開國,以農曆計算、月亮圍繞地球自轉一周約為每月廿八日」:古代不知有無【農曆】一辭?曆法多變,特別是改朝換代,經過一段特定時間後,『先假設』古人觀察不若後代精準,故推時頒曆是個必要的措施。有名的 (或許也是不精確地說) 曆法有夏曆、周曆、秦曆、太初曆等等 (?)。粗略地說,現在用的【農曆】是夏曆,或者接近夏曆 (?)。
3.3 古代觀察"天體"的對象是哪些?依《淮南子/天文訓》大概是:天、地;日月星辰 (星有五星,這些天體的位階與水潦塵埃同);再者是地面上的【氣象】。欲觀察它們的運行,便產生了天 (天殼) 上的分度,星分度,應即是所謂二十八宿,這二十八宿的實用意義上是個天殼上的刻度,加上東西南北等方位,並與之對應於地上的郡國 (?)。不太清楚這裡講的月球每日經過一區 (一舍) 是否正確?因為這二十八舍只是約略十度 (360度,一度一日),查驗過現代的"羅盤"其分度便與淮南子同。這裡提醒了另一個問題,古人看不到星體的時候怎麼辦?
當然不是駝鳥般地認為太陽在暘谷洗澡這麼簡單。相對應的宇宙觀便是後人多所討論的天殼。

4. 《周禮》中出現的二十八宿:維基百科述周禮有部份星名可能是引用錯誤(亦未言明出處),實則查周禮中並無二十八宿之星名,但多次提到二十八星:
春官:馮相氏掌二十有八星位、硩蔟氏掌以方書二十八有星之號縣其巢上 (夭鳥之巢)。冬官:蓋弓二十有八,以象星也。

5. 《史記》裡的二十八宿與四象的記載:《淮南子/天文訓》在講五星時,并列了五個方位,指星為五方 (東西南北及中央) 之神,並言明其獸,分別為蒼龍、白虎、朱鳥、玄武、黃龍。而以年代來論,《史記》似乎略晚於《淮南子》,司馬遷西元前145~前86,劉安為前179~前122。且《史記/天官書》所載乃依斗位於中宮,其四方之宮位:東宮蒼龍、南宮朱鳥、西宮咸池....參為白虎,北宮玄武。據此稱四象是否稱得過還待深究。四象之名,在宋玉寫九辯時已出現朱雀、蒼龍。這個四象應另外探討。

6. 這件號稱目前世界最早的天文圖云云,"最早"不是我關注的重點,而是它代表的,戰國時已完整的二十八星宿。
7. 配以二十八種動物應較後代的事了,似已超乎我關注的範圍,暫不理會。


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
Friday, February 17, 2012

料峭

[2012.02.17] 【料峭】,二字無奇,奇在二字逗在一起便成了個奇怪的用語,遍查只得唐詩乃最早出現此詞,在宋代則蘇軾、歐陽修等人多次用在詞裡。

根據中國哲學電子書計劃,搜尋料峭一詞,共有5筆:

1. 《金瓶梅/清明節寡婦上新墳,永福寺夫人逢故主》:
一年四季,無過春天,最好景緻。日謂之麗日,風謂之和風,吹柳眼,綻花心,拂香塵。天色暖,謂之暄。天色寒,謂之料峭騎的馬,謂之寶馬。坐的轎,謂之香車。行的路,謂之芳徑。地下飛的塵,謂之香塵。千花發蕊,萬草生芽,謂之春信。

2. 唐 陸龜蒙 (?~881,蘇州吳縣) 《記事》:出自清 《全唐詩/卷六一九》,此為其中一段。
緘書寄城內,搪突無以況。料峭採蓮船,縱橫簸天浪。

3. 唐 陸龜蒙《奉和襲美開元寺客省早景即事次韻》:出自清 《全唐詩/卷六二四》
日上罘罳疊影紅,一聲清梵萬緣空。褵褷滿地貝多雪,料峭入樓於闐風。水榭初抽寥泬思,作窗猶掛夢魂中。

4. 唐 陸龜蒙《京口》:出自清 《全唐詩/卷六二四》
江幹古渡傷離情,斷山零落春潮平。東風料峭客帆遠,
落葉夕陽天際明。戰舸昔浮千騎去,釣舟今載一翁輕。

5. 唐 韓偓 (844~923,京兆萬年)《清興》:出自清 《全唐詩/卷六八一》
陰沈天氣連翩醉,摘索花枝料峭寒。擁鼻繞廊吟看雨,不知遺卻竹皮冠。

* 在《教育部國語辭典》裡引用的是蘇軾《定風波 (莫聽穿林打葉聲)》:不懂音韻,但顯然其意境、文字皆脫俗,是首填得很好的詞。
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;竹杖、芒靴、輕勝馬,誰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風載酒醒,微冷、山頭斜照卻相迎;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、也無風雨也無晴。

==討論==
1. 不意【料峭】此詞僅能追到晚唐,但這麼多人使用,必有其源流?特別是宋(元明)清際,蓋因文人持詩集習得?
2. 原想要看這些文人是否受了語言/方言的影響?但單是唐末的陸龜蒙與韓渥便無此種因由。
3. 由於唐詩的關係,勢必有新詞、流行的話語(?)進入文學、韻文的詞庫裡,這算不算上是一例?
4. 探究其源流,但仍不清楚,這個詞的使用與其單字的關係。先不談「料峭採蓮船」,其餘的【料峭】概指春日風寒之意,那麼料字何解?峭字何解?是否可以說料字為想來如何云云,而峭字便是冷峭,即指(春天)天冷,又非如冬之酷寒?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
Friday, February 3, 2012

[2012.02.03] 妙這個字,最常見大概都是用來形容女子之少,女子之好,再引而為好。因此字典裡的主要意義為「神奇、美好、有趣」等。

發現有怪奇之處在 《淮南子/天文訓》裡講到:元氣之「清妙之合專易,重濁之凝竭難」,由此而天地各自生成 。

張雙棣 (1997,249頁)引馬宗霍云:說文女部無妙字,目部有眇,訓一目小也。
張雙棣在此箋釋所引的例子有:
1. 老子第一章:「常無欲以觀其妙」王弼注云:「妙者,微之極也。」
2. 呂氏春秋審分篇「所知者妙矣」,高誘注云:「妙,微也。」
3. 漢書藝文志:「樂尤微眇」,顏師古注云:「眇亦讀妙。」



在查漢典的康熙字典時,釋義便會不分古今,不過還是著錄所引文獻於此,或者有藉用之處。例如,從小之義,某些字句便得重新檢視,如下列之 「神妙」 之說。


漢典/妙
1.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𠀤彌笑切,音廟。神妙也。
《易·說卦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
《老子·道德經》衆妙之門。
《莊子·寓言篇》自吾聞子之言,九年而大妙。
《劉劭人物志》尤妙之人,含精于內,外無飾姿。
2. 又少年也。
《杜甫詩》明公獨妙年。
3. 又纖媚也。
《前漢·李夫人傳》妙麗善舞。
4. 又姓。見《姓苑》。

5. 又《集韻》弭沼切。與眇通。
6. 嫽妙,女貌。
《漢·三老袁君𥓓》朕以妙身,襲表繼業。
7. 別作玅𢆷。

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