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November 24, 2011

圖書分類--四部名稱的起源

[2011.11.24] 講古時的分部,這裡提到了王儉的分類方法。這是出自章太炎《國故論衡/中卷》討論儒者的學派/經史分類 等的"家法"。在探討源流上,頗多值得記取的資訊。著錄一段:

經與史自為部,始晉荀勖為《中經簿》,以甲乙丙丁差次,非舊法。《七略》:太史公書在《春秋》家。其後東觀仁壽閣諸校書者,若班固、傅毅之倫,未有變革。訖漢世依以第錄,雖今文諸大師,未有經史異部之錄也。今以《春秋經》不為史,自俗儒言之即可。劉逢祿、王闓運、皮錫瑞之徒,方將規摹皇漢,高世比德於十四博士,而局促於荀勖之見。荀勖分四部,本已陵雜。丙部錄《史記》,又以《皇覽》與之同次,無友紀不足以法。後生如王儉,猶規其過。(據《隋書·經籍誌》,王儉撰《七誌》:一曰經典誌,紀六藝小學史記雜傳。二曰諸子誌,紀今古諸子。三曰文翰誌,紀詩賦。四曰軍書誌,紀兵書。五曰陰陽誌,紀陰陽圖緯。六曰術藝誌,紀方技。七曰圖譜誌,紀地域及圖書。其道佛附見,合九條。然則《七誌》本同《七略》,但增圖譜道佛耳。其以六藝小學史記雜傳同名為經典誌,而出圖緯使入陰陽,卓哉!二劉以後,一人而已。)今陳荀勖之法於石渠、白虎諸老之前,非直古文師誚之,唯今文師亦安得聞是語乎?今文家所貴者,家法也。博士固不知有經史之分。則分經史者與家法不相應。
註:
註1. 《七略》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分類法。劉向劉歆父子之作。本段章太炎王儉曾規荀勖之過,把史記與皇覽並列丙部 (錄史書,見維基《七略》條)。

註2. 維基《七略》的主要內容如次:

《七略》除了〈辑略〉是学术简史外,其他六略对中国的典籍提出六种分类法,后来由于兵书渐少,最后演变为四部分类法,《黄生借书说》说:“七略四库,天子之书。”。西晋荀勖的《中经新簿》将六略改为四部,甲部录“经书”相当于〈六艺略〉,乙部录“子书”相当于〈诸子略〉、〈兵书略〉、〈数术略〉、(方技略)。丙部录“史书”,丁部为“诗赋”相当于〈诗赋略〉。南朝时宋人王俭在《七志》将〈诗赋略〉改为〈文翰志〉,梁阮孝绪又将之改为〈文集录〉。对此,阮孝绪在《七录序》解释:“王以《诗赋》之名,不兼餘制,故改为《文翰》。窃以为顷世文词,总谓之集,变‘翰’为‘集’,于名尤显,故序《文集录》为内篇第四。”

討論:
1. 這些文獻分類,重要的人物及歷程如下:
  • [漢] 《七略》對中國的典籍分為六類,其中扣除《輯略》為學術簡史,六略分別為:《六藝》、《諸子》、《詩賦》、《兵書》、《數術》、《方技》。
  • [西晉] 荀勖併為甲乙丙丁四部:經書、子書、史書、詩賦。
  • [南朝宋] 王儉則改《詩賦》為《文翰》。
  • [南朝梁] 阮孝緒則認為把翰字改為集於名尤顯。這應就是後世所謂的集部。
2. 由上述的分類,概可見到,在晉以前,《兵書》、《數術》、《方技》各類是相對重要的明顯區隔其他類,但自荀勖始,都被併入子書之部。雖王儉、阮孝緒等人亦依漢制,即章太炎謂之舊法,但以結果論,終是四部/四庫之名已成主流。

3. 如何分類,我關注的不是在結果,而是前人如何看待《兵書》、《數術》、《方技》這類其實在歷史中不可或缺,卻因文儒的貶抑,而似乎不顯於時?

4. 有個最近常遇見,卻似乎無人言明的,【家法】,或許需要再多注意。




參考:
維基百科:《七略


《》『』「」【】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